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唿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冬春季唿吸道疾病健康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导各地切实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作用,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诊疗服务和“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
增加儿科诊疗服务时间 发挥家庭医生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及时发布辖区提供儿科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单、地图或导航信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提供服务的地点、时间、联系电话和服务内容。对服务需求量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儿科诊疗延时服务1—3小时,或酌情在周六周日增加诊疗服务时间。设置独立儿科诊室或诊区。简化优化就诊流程。规范开展诊室和输液室消毒、通风和清洁。组织经过儿科专病诊治培训的全科医生开展儿科诊疗服务。组织制定中医药防治方案,为患儿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发热诊室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
家庭医生要会同城乡社区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等,将服务延伸到家庭,必要时指导其及时就诊,及时回应签约居民健康咨询需求。各地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冬春季唿吸道疾病的物资配备。加强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做好儿童唿吸道疾病诊疗服务的通知》,多措并举加大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医疗服务供给,依托“互联网+”优化儿科服务模式,统筹协同优化区域儿科医疗资源的配置。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重庆市卫健委了解到,针对近期儿童唿吸道疾病患者感染人数较多的情况,北京市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周六周日儿童诊疗服务,缓解当前儿科唿吸道疾病诊疗压力。目前重庆市有86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儿科服务,其中独立设置儿科的有404家,提供住院服务的有711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并开展24小时服务,以及延时服务、周末门诊等。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多轮次培训,并制定了唿吸道疾病药品储备清单,建立了动态监测和调配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储备充足。
预防流感病毒的最佳方式是接种疫苗 不推荐对儿童常规进行药物预防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本月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表示,国家流感中心和全球多家实验室一直在开展流感病毒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流感病毒对目前的几种抗流感病毒药物都是敏感的,即抗流感病毒药物对流感病毒有效。今年冬季接种的流感疫苗组分与去年冬季相比,现在主要流行的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没有发生改变,与全球大多数地区流行的主要分支也一致。当前,正值流感的高发季节,对之前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有效。6个月以上的人群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目前流行的唿吸道疾病中,新冠、肺炎球菌感染也都有相应类型的疫苗。
同时,日常生活中,民众可通过科学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充分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场所的通风消毒等预防唿吸道疾病。
在“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本月6日发布的科普问答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赵光远指出,药物预防可以降低但并不能消除流感的风险,停药后会重新恢复对流感的易感性。因此不推荐对儿童常规进行药物预防。预防流感病毒的最佳方式是积极接种疫苗。对于有发生重症流感或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且存在流感疫苗禁忌或未接种流感疫苗(或接种疫苗2周之内)的儿童,方考虑进行药物预防。
“感染流感病毒后,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两部分。”赵光远说,目前针对流感病毒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静脉用药包括帕拉米韦。一旦罹患流感,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越早越好,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使用,但即便病程超过48小时,一旦明确流感,也应积极用药。对症治疗措施主要以退热、缓解不适为主。大家可以科学选择退热药,还可以使用一些缓解咳嗽和鼻塞等症状的药物。但有些复方制剂的药物成分可能与其他治疗药物重叠,联合使用有可能会引起某一成分过量,造成儿童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是专门针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能够缩短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但并不建议孩子一发热就立即服用抗流感药物,因为引起发热的唿吸道病原有多种,而奥司他韦只对流感有效。包括阿奇霉素在内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都无效。但是,如果发生流感病毒和细菌或支原体的混合感染时,医生也会考虑抗流感病毒药物联合抗菌药的使用。(记者彭瑶)